古河胜境

人间净土

前 言

   这是一条古老的河流,属新洲倒水河支流,见证着历史的兴衰和社会的发展。有人说,新洲兴于水,亦衰于水。秦汉时期舟马不绝、商贾如云的繁荣昌盛,以及自唐宋始衰落至户不过万的衰败之象,无不与水有关。

   倒水于圻山五水中称西归水,流至李集下,东支入举水者称感化河;西支至龙口入江者称乌石水。其实一水,后世从简,通称倒水。倒水河下游的孔埠,从前是倒水河入涨渡湖的主道;李集也有其分支。这里有骂娘殴斗的民间习俗,故这段河在当地称为"骂娘河"。每年正月十五,两岸居民天不亮就早早起来,吃过"元宵"后,从四面八方来到河边,隔岸只见人影,闻听对面有人说话就开始对骂。不论亲友长幼,可指名道姓叫骂。骂得凶时,还发生殴斗。人们把这项活动当成赶庙会一样,一河两岸人声鼎沸,好不热闹。这一盛行在旧时代的习俗据说跟河水有关,每年两岸必须对骂方可免除水灾。这一隔岸对骂的风俗虽然已成为历史,但却反映了那个时候沿河两岸人民治理水患的深切愿望。

   1970年3月,周恩来就新洲倒水治理问题作指示:“苦干两年,解决倒水河问题!”6月,来自新洲以及红安、麻城、黄冈、浠水四地的近20万人齐上工地。历经两年的艰苦奋战,终于使全长163公里的倒水河改道工程全面完工,将每年近18.44亿立方米的洪水从龙口泄入长江。之后建成的龙口节制闸,更是在防洪、排涝、灌溉、水产养殖、航运、水力发电和水资源的开发综合利用上效益显著,使两岸18万亩农田旱涝保收。这条古老的河流也因此干涸枯竭。

 

第二章 寺院书院

   为了消除水患,祈求平安,当地居民于清代光绪年间礼请法师建寺。自寺院建始,风调雨顺,无涝无灾,古河禅寺也逐渐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寺院。1970年,倒水河改道,骂娘河也渐渐干涸,最终被填为平地,仅剩下几米宽的河沟。自2005年寺院于此复建后,河水自地涌出,清澈无染、冬夏不竭、清洌可鉴,遂成“古河”。周边树林掩映,空中常现奇云;寺内花木扶疏,一派鸟语花香。凡来此游览,参学之众无不赞叹其环境优美、寺风淳良、戒律严明、法流清净。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释庆道法师正带领着十方信众将古河禅寺逐步建设成为一个方兴日盛的共修道场。

   黄墙青瓦、松柏林立,竹影斑驳,梵音缭绕。路人至此,无不叹焉:“未入山门,便已万尘俱忘、心澄意乐。”在喧闹纷杂的尘世里,找寻一处净地,静下心来,聆听心灵的声音。在悠扬的晨钟暮鼓里,回归生命的宁静,找寻真实的自我。这或许是这个时代的人们洗涤喧嚣,回归自我的最好方式。

   而落座在这里的古河书院,不仅是众生修身养性的绝妙胜地,更是古河大道上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书院不仅是一个时代历史文化的缩影,更是一个地方学术的中心,也是传播和产生新生思想的阵地。如今,古河书院在继承古代书院优秀教育理念的同时,更与当代文化对接,高举时代精神的旗帜,传承千年文化的精髓,以其昂扬的文化自信赋予书院新的时代内涵,致力于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重新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第三章 河道

   如今,在党和国家美丽乡村建设步伐的稳步推进下,在新洲区政府及李集街道的大力支持下,这条流淌了数千年的河迎来了新生。

   2020年,李集街道根据周边村交通便利、生态良好、资源丰富等优势,提出了“区域化建设新农村”的思路,把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作为一个有机的生命体,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得到新洲区政府的高度肯定。通过资源整合、合理开发、管理创新等途径,一条交通便利、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古河大道”应运而生。

   古河大道,全长约2.5公里,宽9米,呈U字型,其中约1.5公里伴沿着骂娘河。这一段呈东西走向的河道,两侧绿树成荫,满目葱茏。在蓝天映衬之下,在绿树环抱之中,清昏锻炼散步的人们络绎不绝,来往车辆也不时停下欣赏美景。

   春风骀荡,百村绿遍。昔日的农村变成了环境整洁、道路干净、清风扑面的具有现代文明气息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村民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一幅幅如诗如画、充满生机活力、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农村生活瑰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